来源:《明报》2016年6月刊
文/于建嵘
在我的五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黑人”生涯是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这里讲“黑人”,不是指皮肤的颜色,而是政府给某类人的一种标识。准确的说,在很长时间里,在中国,黑人是指那些没有户口的人。
我出生时,是有户口的,而且是让人引以为傲的“城市户口”。我失去户口成为黑人,是在文革时期的一九六八年,当时我只有六岁。我父亲因参加过共产党的游击队而被打成土匪和当权派,造反派强迫我母亲带着我和姐姐离开城市下放农村,被强制取消了城市户口。而被指定接收的农村又采取各种手段欺负我们,甚至在大冬天将我们家棉被偷走。逼得母亲带着我们在城乡之间流浪,成为了没有户口的黑人。
黑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要凭票证。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甚至理发都要票。而这些票证放的依据就是户口。而我们家则是没有户口的黑人,当然也就失去了获得这些票证的资格。这是一个关系到基本生存的问题。今天的许多人很难想象,我们这些黑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在我们记忆里,我们家除了靠亲戚朋友送一些票证外,主要靠从黑市里买些红薯和杂粮充饥,有一个时期,我母亲守在粮站,义务帮助人家扫地,从垃圾中收集粮食供我们生活。黑人自然是没有资格上学的。我七岁多还没有学可上,也成为了父母的心病。我父亲不得不改变他从不求人的品性,想方设法,给我在一件小学找到了一个旁听的机会。终于有学可上了,我不知有多高兴。穿上母亲用染黑的包装袋给我做的新衣服,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教室。没有想到,这个班的女班长知道我是黑人的底细。她站在课桌上,很愤怒地指着我,高喊着:“他是黑人!他是黑人!不准他进我们的教室!”在她的号召和指挥下,十多个学生要强行将我拖出教室。我为保住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拼命包住课桌。但最后还是抵挡不过,被抬出了教室,丢在学校外的马路边,衣服也被撕成了布条。我坐在地上很伤心地哭泣,突然发现我父亲来了。他说是路过。实际上,他应该是对我上学放心不下,特意来的。他抚摸着我的头,两眼含泪,仰望天空,嘴唇颤抖。这是我唯一见过父亲的眼泪。这位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汉子,面对自己黑人儿子被欺凌,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很伤心。从此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上学这件事感到十分恐惧,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意再走进教室。
如果双腿没有了,就可以乞讨
不上学,并不等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年龄稍大一点,就要想办法找些事做,为父母分忧。我在工地搬运过砖。还卖过冰棍。但这些并不是用我的名字去做的,因为,我是黑人,没有这个资格。一般的情况是,那些有户口的人从冰厂领出来,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分些给我们这些没有资格的黑人。我们偷偷地跑到离城区很远的农村去卖。当时卖一支白糖或绿豆冰棍可以挣到几厘钱,一天如果能够挣到一元钱,那是很辛苦和很幸福的事。因为要跑很远的农村去卖,有没有钱买车票,就去爬火车。我经常躲在运煤的火车车厢里,逃避铁路工人的抓捕。后来,我一看到《铁道游击队》,就会想起自己当年飞奔在铁道线的身影,居然生出了几分自豪。实际上,有过许多次危险。有一次,为不让铁路工人抓住,火车还没有停稳,我就抱着冰棍箱从火车的交界处往下跳。没有站稳,摔倒在地,双腿都在铁轨上。还好,车轮在离我腿几公分的地方停了下来。这将同我一起卖冰棍的大姐吓得脸都白了。我当时却在想,如果双腿没有了,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街道乞讨,就会养活自己。我至今看到街头乞讨的流浪汉,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我自己也经常在街头坐地乞讨。有人说我有乞讨情结,我从不否认。这可能与当年想乞讨而不能有关。
为什么要将无辜的孩子变成黑人?
黑人生存的艰难和被人歧视的痛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一直试图反抗。我当时最常用的行动,谁骂我是黑人,我就在晚上偷偷将垃圾放在他家门口。因此经常让人打的鼻青脸肿,有一次还被关在公厕里不准出来。但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反击。我总提示自己:我都是黑人了,难道还怕你们?我姐姐则不同,她十多岁后,就经常去找政府讨说法。有一次,她一个人跑到了北京,说要问问毛主席,都是帮共产党打天下的,为什么你们的孩子吃香喝辣的,我们却成为黑人了?当然,她是不可能进中南海见到毛主席的,她在北京呆了几天,被送了回来,成为了我心中的英雄。这是我最初接触的上访。后来,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上访制度,并利用一切机会呼吁不能打击迫害上访人。有许多人劝我不要太偏执,希望我不要总强调上访人的利益,要正确对待上访人的无理取闹。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姐姐北京上访的故事。
我们家是一九七七年初父亲平反后,重新在城里落户的。我也再一次有了户口,告别了黑人这一身份。但这几十年来,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曾经的黑人生涯。我大学时就发誓,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为什么要将无辜的孩子变成黑人?如何才能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我认为,我们个人可以原谅曾经遭受的巨大伤害,但执政者应该有勇气反省将人变黑的罪恶。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于建嵘简介
1962年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著作包括《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
2010年10月,于建嵘与戴旭、郎咸平、郭一平、时寒冰、易宪容、张宏良、曹建海和孙锡良被30万网民自发推举、票选为“2010中国网际网路九大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