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News
时政分类

一篇文章 四个指标 日本浪人在中国

日期: 2014-04-14
浏览次数: 1132

文章转自《信报》 圈来圈去 卡夫卡

  在内地备受争议的加藤嘉一有“日本韩寒”之称,最近推出新书《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是中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汇集了他在北京的生活情况。 

  作为不同大学的研究员(编按一),并是媒体专栏写手,他并非从小爱写作,而是到中国以后才开始。“我阅读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量文章。由于我是政治观察者,大部分写作是评论性的严肃文章为主,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包含了许多游记,对城市、人文、文化的观察,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中读到不一样的加藤嘉一。” 

  无家可归 

  说到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围绕“纠结中的中国大学生”的谋生状况。“书里描写不少大学校园故事,如今不少中国精英把香港视为他们谋求发展的战略地带,我认为,如何面对内地精英,对香港的未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因此,他欲倾诉对象不仅是中国读者,还有面对“中国崛起”、“中国问题”、“中国人流”及“中国资本”等香港人,透过另一个视角去“重新发现”中国这个城市的现况和问题。 

  加藤嘉一出生于伊豆,成长于北京,到美国当研究员(编按二),父亲对他说过:“在哪里奋斗,哪里就是你的家。”现在奋斗的家就是美国波士顿。“我是典型的搬家族,家是变迁的。我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无家可归】的浪人,很欣赏这样漂流状态,至少在年轻的时候。” 

  十年前沙士肆虐,他只身走到中国,一句普通话也不会。“随着我对中国意见市场的逐渐参与,如今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文写作和中国市场了。这是出乎意料的状况,也可以说是我与中国十年交往当中最大的转变。” 

  在中国生存是一场博弈,尤其是写文章。“我的中文写作,中文表达,被政府审查,被舆论攻击早就是常态。”他指十年以来,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日益严峻(政府管控的愈来愈严),中日关系始终曲折(有关中日关系的著作也无法出版),写作情绪时刻受到形势的影响,惟有与变化中的中国政治形势同舟共济,继续保持中庸之道。

  交流理解 

  “我写过一篇文章,要照顾四个指标:一、我是日本人的立场;二、这里是中国环境;三、故事要面对公众读者;四、观点要影响决策的政策。”他认为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的认识依旧表面。“他们对中国古代史很了解,也知道自己当代生活离不开中国制造,但对于转型综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同龄人的谋生状况,包括深受近现代史的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等,大多数都没有切身体会,从中日关系的未来角度看,令人担忧。”他期待日本与中国的年轻人质检获得更多层次的交流与理解。 

  写作是他最主要的职业,也是他关心中国未来的途径之一,他希望让写作从职业提升到爱好的境界。“对我来说,跑步、写作、人生是三位一体。那么,让写作成为爱好之后,我要找到新的职业,它才是我要追溯、发掘的【可能】。它是什么,还在探索中。可能是教书、可能是从政…还不知道。我这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极慢。明年都三十岁了,有时觉得自己像奔溃似的。”

  一 、加藤嘉一曾在日本节目中提到自己在北京大学任教,在中文著作《以谁为师》中写明自己在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所工作,但北京大学并没有朝鲜半岛研究所,加藤嘉一也没有在北大教过书。 

  他在个人资料中提到自己是庆应大学SFC研究所上席研究员,但该研究所“上席研究员”名单中并无其名,其名见于“访问研究者”之间一栏。而“上席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对这些疑问,加藤本人没有做出回应,只在其日文个人主页进行了修改,去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

  二、2012年5月5日,加藤嘉一在台湾媒体上称将要到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当研究员,实际是Rajawli Foundation Institute for Asia的Rajawli Fellow,即是自费、无薪、短期、不授予学位的听讲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