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News
时政分类

中国政治创新的颠覆性

日期: 2018-02-28
浏览次数: 823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1月12日

文/笔锋

  中国政治往何处去?这是中共十九大之后,全球政治观察家不断解读的题目,也夹杂着很多人事的预测,猜想谁会做什么职位。但证诸西方媒体的分析,都陷入思想结构的谬误,用冷战时期的思维,以及“以我为主”的西方视野看中国,而无视客观上中国已经出现的“宁静革命”,旧貌换新颜,改变了中国,也颠覆了西方政治的论述。

  中国政治的颠覆性在于它对政治人才考核与养成,八千多万党员从地方磨练开始,历经风浪,可以发掘人才,而不像西方只是靠选举,陷入公关的游戏,社会陷于撕裂与内耗,最后选出像特朗普这样的领袖。同时,中国强调战略性的长期规划,不但在高铁、高速公路、桥梁与隧道等都有强大的落实能力,也在减少污染,发展清洁能源上发展迅速,避免了西方社会换届就“人走茶凉”的缺陷。

  尽管中国强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它的政治其实是“去意识形态化”,不受教条束缚。中国近年的政治标语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

  同时,中国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特色,将民企与国企相辅相成,既重视强大的竞争力,但又发挥经济上的巨大作用。西方赞美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无远弗届的网购、共享单车等,除了高铁是国企之外,其他都是民企的力量。而中国的民企,近年都为中国贡献了超过一半的GDP。但国企近年的表现也突飞猛进,打破过去国企只是垄断和缺乏竞争力的形象。从高铁的中车集团,到兴建港珠澳大桥的中交建,都成为中国在国际建设上的名片。因为国企要上市,融入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进入股市等透明监督体系,对内部施压。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特色,就是让党国结构在市场经济上接受考验,不断保持高竞争力,但又有资本的支撑,发挥决策明快,并且重视长期规划,让历史的沿革与不同地区的发展无缝链接,不会如西方社会那样出现政策的断层、内耗严重等问题。西方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近年强调“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习近平雷厉风行反贪,消除体制内的负面力量,却又发挥一个集权政府严于策划和执行的特色,更善用资本主义,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化的最新理念与实践。

  中国创新精神,推动中国的经济不断高速增长。从北上广深到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像武汉、杭州、宁波、天津等,都在人均所得上飙升,并且跃登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排行榜的前列。它背后是一种以创新为推动力的发展。

  广东的佛山就是典型的例子。它过去是以高污染的陶瓷为支柱工业,但这几年“腾笼换鸟”,淘汰了高污染的行业,转而发展工业4.0的最新人工智能,收购了德国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库卡”(Kuka),推动“匠心精神”,现在佛山的人均GDP都胜过北京、上海。

  政府在这过程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主要是提供基建和社会上的“公共品”(Public Goods),让民间的创意焕发。

  西方政治强调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强调“绝对的权力终会绝对地腐败”,深信中国政治在独裁与专制的框架下,无法“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崩溃。但这误读了中国的现实。中共内部有不少制衡的机制,让贪腐行为无法长期存在。中国政治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将内部错误自我纠正,避免陷入积重难返的局面。像过去十几年间的军队腐败问题、买官卖官问题严重,上行下效,早已是老大难问题,但最后在习近平的反贪狂飙中,抓了几只大老虎,严查积弊,终于将军中腐败剎车。

  而中国政治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在纠错之后,也有快速修复之功。像薄熙来与令计划等人所导致的政局震荡,中国也很快兵来将挡,没有让这政治危机恶化,避免了地方割据或派系恶斗,保持全国的稳定,对大局无所损害。

  强大的中央核心,也展现长期计划与实践的效应,不会像美国奥巴马医改,被特朗普修改,甚至是整个计划都取消,西方国家选举,“人去政息”成为一种权力的宿命。从民主与政权的正当性(legitimacy)来说,中国的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全球重视,习近平的国内威望也上升到历史的高峰,民望支持率肯定比起美英日等国领袖高出几十个百分点。中国的政治创新,重视市场与竞争力,但又发挥全球一盘棋的宏观调控,让民企与国企成为两个成长的引擎,以社会主义的标签,善用资本主义的燃料,开往全球化的世界,也开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4.0的世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