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News
时政分类

芬兰俄罗斯和平启示录

日期: 2019-03-30
浏览次数: 13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1月6日

文/章海陵

       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恶化,回首看与俄国同样是近邻的芬兰,同样有过痛苦的历史恩怨,但两国仍建立起平稳关系。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到芬兰将军曼纳海姆,再到苏共“改革派师傅”库西宁,俄芬命运交织,和平来之不易。

       二零一八年末可谓多事之冬。因刻赤海峡扣船事件,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乌国总统波罗申科下令,全国自十一月二十八日起戒严三十天,这是二零一四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国首次发布戒严令。从国家关系来看,俄罗斯、乌克兰远不只是寻常邻居,它们是数百年情同手足的「一家亲」,更是前苏联加盟国大家庭内号称「老大」、「老二」的成员,如今不仅恩断义绝、怒目以对,甚至大有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情何以堪!

       当下这一刻,世人没法不联想和深思芬兰与俄罗斯的和平相处,同样是国土相连的近邻、同样有过痛苦的历史恩怨,但两国仍建立起平稳、正常关系,这来之不易的「情谊」即使在冷战年代双方也守护有加。由不堪入目的对峙,到堪称楷模的包容;整个冷战时期,芬兰参加欧盟,不加入北约,似可视为「经济百分,军事零分」路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俄芬交往。直到今天,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有相当不错的友情。正如中国人所形容,君子相交淡如水,但可相敬如宾;也如莎士比亚所称,宁要平顺安康,不要生来富贵。对比芬兰与乌克兰,「二兰」差距如此之大,与俄罗斯剑拔弩张的乌克兰真该好好想一想。当然,强势的莫斯科也须深刻反省。

       若想具体了解俄芬关系的来龙去脉,可由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两座青铜雕像入手。一座位于议会广场,纪念的不仅是俄国人,更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本人。芬兰一八零八年遭俄罗斯占领,由沙皇亲自担任殖民地总督。从年龄上已可看出,亚历山大二世不是首任芬兰总督,纪念铜像也建于他死后十三年的一八九四年。芬兰人为何念念不忘一个离世已久的「征服者」?

       原来,亚历山大二世给过芬兰较多自治权;他于一八六一年向全国废除农奴制时,也将殖民地芬兰包括在内。尽管这种解放属「殖民统治政绩」,但到底给芬兰社会带来进步,芬兰人为此感恩,不像别的民族可能仍要嗤之以鼻。

       沙皇将军•芬兰名帅

       另一座青铜像纪念的是总统及元帅曼纳海姆,他是芬兰独立史上最关键、最重要的人物。曼氏是德裔芬兰人,一八六七年生于芬兰土库,一九五一年一月于瑞士洛桑去世,灵柩运回祖国,安葬于烈士陵园;他的戎装骑马雕像树立在曼纳海姆大街广场上。应当提及,作为芬兰的忠臣及功臣,曼纳海姆早年也曾参加过俄日战争,还到过中国东北,曾有中文名「马达汉」。

       在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的三大卷回忆录中,作者「耿耿于怀」地提及曼纳海姆当过沙皇将军。其实,岂止于此?曼氏还是直属俄国陆军的尼古拉骑兵学校毕业生,该军校录取条件为贵族出身和从士官学校或高中毕业,而他是一介芬兰平民,但成绩优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曼纳海姆是骑兵旅长,后升师长,因战功被授予四级圣乔治勋章。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曼纳海姆就在彼得格勒现场,亲睹沙皇政权垮台。旋即,他被俄国临时政府晋升为中将,指挥第六骑兵军,但他坚持效忠沙皇,不久退役回到已获独立的芬兰。很快,芬兰也闹起革命,红军与白军开战,最终曼氏所在的白方胜利。

       一九三九年冬季苏联攻打芬兰,并非要报早年红军败北的「一箭之仇」,而是因为换地谈判失败。莫斯科一直迫切要求芬兰交换土地和签署友好互助条约,原因是两国边界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太近,在炮弹射程的三十二公里以内。苏方提的条件相当优厚,以五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换二千七百平方公里、租借汉科港三十年。此交易不仅合理,也符合国际法,但芬兰就是不肯,当然也不知苏、德已私下约定,同意芬兰可归苏方势力范围。

       苏芬之战是世界战史上的知名战例,称为冬季战役,其结果一个惨胜犹败,一个屈辱认「罚」。次年三月,双方重回谈判桌,莫斯科获大量土地,汉科港也租借到手,仍为期三十年。可是,苏联却就此埋下了可怕祸根与无尽悔恨。因为苏联虽是胜方,但尽显红军「泥足巨人」的重大弱点,令打算进攻苏联的纳粹德国由举棋不定变为信心大增。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直到战后才忆及,战前陪同德国谈判官舒伦堡参观莫斯科外交部,舒氏走在回廊中突然惊叹「这回是上帝亲自帮了我们的忙」,原来他亲睹苏方仍在人工抄报电文,而德国早已实现了磁带传送。但,这是否仍是莫斯科在故布疑阵呢?炮火交集的战争也包括心理战在内,对峙各方最忌讳暴露自己力量虚实,而这方面苏联却是惊人的马虎大意,严重影响战局。苏芬交战完全「坐实」了德军的猜想。

       芬兰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赫鲁晓夫晚年再三反省,如果苏芬之战根本没有发生,德军是否不会进攻苏联?芬兰从来就是一个活在大国夹缝中的小国,精通中立政策,也一直与俄、德维持着等距离外交。莫斯科鲁莽占领芬兰,是否中了德国的奸计和圈套?赫鲁晓夫内心更受煎熬的是,苏联攻打芬兰毕竟是大欺小、开了第一枪,「国际政治的后果(对苏联)可能极其不利」。苏联军方对取得惨胜也痛心不已,称「赢来的土地连埋葬阵亡将士都不够」。斯大林在郊外别墅当众怒斥国防委员会负责人伏罗希洛夫 ,而后者也不客气回骂﹕「你也有责任!你杀掉了军事干部!」暴露斯大林大战前清洗军方、大开杀戒的残酷事实,而这也是二战初期苏联反击德国严重受挫的原因之一。

       芬兰军备启发苏联

       对各国军事迷来说,或许难忘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马特洛索夫转盘冲锋枪。谁能想到,这件大显神威的战争利器竟是芬军索米冲锋枪的「衍生物」。事缘苏芬战争中的索米枪由红军缴获,发现它可连发十弹以上,而红军枪只能一次射一弹;斯大林对其赞不绝口,并下令大批仿造。但下属报告说,红军已有转盘式冲锋枪,无走火缺点,远比绍米枪更先进,可惜不被重视、受到埋没,如今仅剩五千把,其余都已销毁。斯大林闻之大喜,吩咐尽快恢复生产和推广苏式转盘枪。

       还有,二战时苏联军民攻打德军坦克的燃烧瓶,即闻名遐迩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其「版权」也属教训苏军坦克的芬兰游击队。再比如,各国电影观众看惯红军士兵身披白床单、边滑雪、边进击的神勇场景,最早也出现于苏芬冬季战场,不过挨打吃亏的是红军。回首当年,难道是「被侵略国」的芬兰枪、燃烧瓶和滑雪兵向「侵略国」苏联提供了另一场战争????对德之战的智慧与灵感,不知不觉「拯救」了俄罗斯?

       芬兰「拯救」俄罗斯更值一提的是,流亡苏联的芬兰共产党领袖库西宁长年任职共产国际,后进入苏共政治局,出任宣传部负责人。斯大林死后,库西宁在苏联党内推广改革新思维,努力启发和培养改革派,他编写《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一书难能可贵,影响深远。苏联知名学者阿尔巴托夫说,库西宁的贡献是,坚持认为马列思想不是抽象概念,而要与最新的现实发展进行对比,不可当作崇拜对象。「除此而外,他(库西宁)是那时我们党内唯一一位这样的活动家:极其深刻地意识到斯大林在远远背离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认清斯大林在给我党及整个解放运动带来损失」。

       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到忠于沙皇的芬兰将军曼纳海姆,再到苏共「改革派师傅」库西宁,甚至芬兰枪、燃烧瓶和滑雪兵,看似都在显示俄芬两国命运的抗争和交织,却在讲述「你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海明威语)」的悲壮,在闪烁「不左不右、拒绝极端、把握分寸感」的智慧,也在描绘「海纳百川」的感恩情怀。至于芬兰民族的遭遇更在昭示,决定自身命运的是性格,但更是坚韧与价值。

       似乎,俄芬两国的竞争与互动也是一份「成绩单」。五十年代,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把小狗莱依卡送上太空。九十年代,芬兰独步一时的诺基亚手机风靡全球。而最瞩目的,恐怕还是库西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将「整个解放运动」变奏为「整个改革运动」,最终迎来前苏联有尊严、不流血的寿终正寝,全球由此告别冷战,人类命运得到大大改写。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