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维》2018年10月4日
文/项城
从唐帝国崩溃到清帝国崛起的大约一千年里,西域地区的治乱交替和中原王朝在该地区的进出,不仅折射出丝绸之路的兴衰,也极大地展现出中国的强弱对西域地区的影响。
蒙古的统治与丝绸之路的复兴
公元9世纪吐蕃衰败以后,西域地区陷入分裂残杀的境地。到了1241年,西辽统一西域;1218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灭亡西辽,兼并它在西域的属国,建立了以次子察合台后裔为君主的察合台汗国,统治包括西域在内的土地。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蒙古军队的征伐以残暴著称,但同时也通过军事统一,建立起畅通的商道,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在成吉思汗兴起之前,欧亚大陆列国争衡,动荡不已,而西域地区正处于伊斯兰文明与东亚文明争锋的边界,碰撞尤为剧烈,这些极不利于丝绸商路的发展。再加上当时海运的逐渐发达,丝绸之路就愈发衰败了。蒙古兴起后通过对西域及周边地区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完善的设施,丝绸之路又开始畅通起来。
在成吉思汗时期,由于战争运输的需要,蒙古开始在西域地区建立起联系中亚和中原的驿站和通道;窝阔台建都和林(今蒙古哈拉和林)后,又专门设置了从和林到察合台封地,再从察合台封地到拔都封地的驿道,正式建立了遍布欧亚的驿站制度;在建立驿站制度的同时,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地的蒙古统治者也都注意保护商道。
在这种情况下,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开始变得安全便捷起来,当时的商人和学者都有描述。如14世纪意大利商人裴哥罗梯(Pegolotti)在《通商指南》中曾说,「据商人曾至契丹者言,由塔那至契丹,全途皆平安无危险,日间与夜间相同。」(《中西交通史料编汇》)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Juvaini)也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写道:「成吉思汗统治后期,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繁荣富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固此,凡有利可图之地,哪怕远在西极和东鄙,商人都向那里进发。」
这一切正如俄罗斯著名的东方学家巴托尔德(Barthold)所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英国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也记载:「穿过中亚的陆上贸易在蒙古人统治下复兴。」
蒙古帝国统治下欧亚各个蒙古君主的联合治理,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复兴。从这个角度来看,欧亚陆地贸易的复兴,离不开欧亚各国的协调与合作。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在此基础之上的欧亚外交协调,即是如此。
西域陷入动荡与准噶尔的崛起
不过,稳定的西域秩序并未持续很久,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败与分裂,以及后来的明帝国退出西域,西域地区又陷入了动荡和征战之中。到了14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陷入分裂,各国互相攻杀,西域地区再次陷入混乱之中。丝绸之路也因此变得路途官哨林立,匪寇横行,不适合于商贸。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教徒,听他讲了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一支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危险重重,非结大队不可。当时的葡萄牙旅行家鄂本笃(Bento de Goes)同样也有这种感受,他于1603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
与此同时,明代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与中亚的贸易持抵制态度,这就加剧了丝绸之路的衰败。嘉靖初年,都御史陈九畴、御史卢问之向嘉靖皇帝提出:「番人之所利于中国者甚多」,而中国不仅未从中获利,反而受害,因此要求明朝政府「闭关绝贡,永不与通」。虽然明朝政府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丝绸之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
1623年,西域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在西域北部崛起,1678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统一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在噶尔丹请求下,五世达赖喇嘛赐予他「博硕克图汗」的称号。此后,噶尔丹遣军向东攻取哈密和吐鲁番,向西臣服哈萨克诸部。1682年,噶尔丹在伊斯兰教白山派的支持下攻灭天山以南的叶尔羌汗国,开始统治西域,并在整个蒙古诸部中建立自己的霸权。此时,统治中原的清帝国在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进步涉足蒙古事务。这就使得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清帝国征服西域与丝绸之路的衰败
平定西域后,准噶尔开始凭借强大实力干涉漠北和漠南蒙古事务,这就对清帝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690年,噶尔丹率军东征漠南,第一次清准战争爆发。6月21日,噶尔丹击败清军,兵锋直指距北京仅有700里的鸟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境),并拒绝清朝的议和要求,向其使者表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在这种情况下,清帝国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派出重兵抵挡噶尔丹的进攻;另一方面则支持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噶尔丹远征之机,袭取准噶尔本部。
1690年9月4日,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击败了噶尔丹大军,与此同时,策妄阿拉布坦乘虚占据准噶尔本部。1696年,康熙帝亲自率大军与噶尔丹决战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获决定性胜利。次年噶兰丹败死。
但策妄阿拉布坦控制下准噶尔依然是清帝国的强大对手。1717年,准噶尔军队攻取西藏,第二次清准战争爆发。到1720年,清军击退准噶尔军,并一度占领乌鲁木齐。1723年,在策妄阿拉布坦的支持下,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不久即被清军将领年羹尧平定。1725年,精疲力竭的双方宣布议和,划分了边界,第二次清准战争结束。
策妄阿拉布坦于1727年病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1730年,准噶尔军袭击清军的阿尔泰山大营,第三次清准战争爆发。1731年6月,准军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傅尔丹所部清军;1732年,准噶尔军东征喀尔喀,进兵至克鲁伦河,6月,清军在光显寺之战中击溃准军。1734年噶尔丹策零派遣使者与清帝国议和,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划定边界。
1750年,准噶尔贵族宰桑萨喇尔首先率部降清;1754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降清,被封为亲王。阿睦尔撒纳入朝后,将准噶尔虚实悉数禀告清廷。乾隆帝认为攻灭准噶尔时机已到,谓之「天与人归,机不可失」,于1755年春发兵出征准噶尔,第四次清准战争爆发。
1755年5月,清军进占伊犁。准噶尔汗达瓦齐众叛亲离,6月,达瓦齐被清军俘虏,准格尔汗国灭亡。不久之后,阿睦尔撒纳率领准噶尔部发动反清叛乱,遭到清军镇压。至此,清帝国彻底控制西域,这也标志着清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国古代西北疆域达到了最大化。
到了19世纪60年代,在陕甘回变的冲击下,西域发生叛乱。当时的清廷尽管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但依然命令左宗棠率军进军西域,最终平定叛乱,创建了新疆省,而这也是清帝国武功最后的辉煌。
清帝国西域的征服史表明,中原王朝只要强大起来,就一定会谋求对西域的控制,这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复,更是国家安全的需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曾经的历史,也适用于今天的中国。
清朝时期,由于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运更为便捷安全,东西方交通贸易逐渐转变为以海路为主,加上受战乱频繁、自然条件变迁以及中国政治商贸中心东移的影响等原因,丝绸之路日趋衰败没落。
纵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兴衰,不难发现,它最初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目的。中原王朝的西北疆域长期面临入侵,需要平定和巩固。可以说,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是随中原王朝经营西域而来的「副产品」。与汉朝有匈奴、唐代有突厥、清朝有准噶尔和俄国不同,今天没有强邻要从西北入侵中国。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旨在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丝绸之路相比,「一带一路」有地缘政治效果,但无地缘政治目的,经济合作远远大于疆域平定或巩固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