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18年7月23日 刘伯承 资料图 刘伯承元帅是现代著名军事家,戎马一生的他经历和领导过无数战役,赢得“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 刘伯承早年曾在四川大败军阀吴佩孚,后来作为红军首任总参谋长,在万里长征中指挥了四渡赤水和强渡金沙江等著名战役,还曾孤身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与其首领“歃血为盟”,为长征的胜利建立功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屡战屡胜威名远扬。例如,他所领导的129师是百团大战的主力,他与邓小平共同指挥过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著名的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横扫敌军如卷席,连国民党将领都称他为“战神”。 但建国后的刘伯承却不愿看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战争影片。晚年赋闲在家的刘伯承一见电视屏幕上出现战争场景,就会关掉电视或更换频道。 战争是最大的政治,是夺取政权的最终措施,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帅何以不看战争片呢? 刘伯承深知战争分正义之战和非正义之战,也深谙多年的国内战争给敌我双方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他认为人民解放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8
浏览次数:35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1月27日文/章海陵 《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呼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该口号最初是延安对「铁腕剿共」的国民党当局的呼吁,值得回味和探究。而在堪称「国宝」的六法全书中,也铺排着用血泪写就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字句。 二零一九新年伊始,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电视讲话,呼吁两岸和平统一,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不打」的提法,两岸年轻人或许耳目一新,但中年以上民众听来却耳熟能详。一九九五年北京宣布对台关系「八点」中的第四点,就是「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今天值得回味和探究的,是呼吁「不打」的时代背景。该口号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出现,其资格跟新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得一比。那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及杨虎城的西北军仍奉当局「攘外必须先安内」命令,在追击陕北红军时,中共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口号。其后,发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由此出现。 当时,身在延安的知名作家丁玲创作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直奔「枪口一致对外」的抗日主题。作品主人公是年仅十三岁的小红军,被剿共的东北军俘获并面临枪决...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3
浏览次数:17
来源:文汇网 2019年3月29日 巴卢库曾五次访华 1974年8月的一天,阿尔巴尼亚记者、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结识的朋友恩维尔•穆查突然打来电话,说:“好长时间不见了,好想你。” 1961年,阿尔巴尼亚同苏联闹翻以后,阿尔巴尼亚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一部分回国,大部分转到了北京,穆查也在其中。他们来中国后的第一年,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的留学生部补习中文,然后再分批到其他各大院校学习专业。当时,穆查像其他阿尔巴尼亚留学生一样,好踢足球。每天下了课,就到外语学院的东院足球场与我们踢球,于是我们就认识了,并成为好朋友。毕业回国后,他曾在内务部工作,并担任部办杂志《为人民服务》的记者。阿国剧变后,他在国家情报局工作,是阿中友好协会的积极成员。 这一天,他在地拉那内务部的一个足球场约我见了面,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偷偷地用中文同我咬耳朵:“绍库王(王同志),我们的霍查主席又把国防部长巴卢库搞掉了。” “巴卢库不是党内第四把手吗?响当当的人物怎么一下子就被干掉了呢?” “鬼晓得。你自己再去打听吧。”说完,他急忙跑开,踢球去了。...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1
浏览次数:16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1月6日文/章海陵 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恶化,回首看与俄国同样是近邻的芬兰,同样有过痛苦的历史恩怨,但两国仍建立起平稳关系。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到芬兰将军曼纳海姆,再到苏共“改革派师傅”库西宁,俄芬命运交织,和平来之不易。 二零一八年末可谓多事之冬。因刻赤海峡扣船事件,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乌国总统波罗申科下令,全国自十一月二十八日起戒严三十天,这是二零一四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国首次发布戒严令。从国家关系来看,俄罗斯、乌克兰远不只是寻常邻居,它们是数百年情同手足的「一家亲」,更是前苏联加盟国大家庭内号称「老大」、「老二」的成员,如今不仅恩断义绝、怒目以对,甚至大有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情何以堪! 当下这一刻,世人没法不联想和深思芬兰与俄罗斯的和平相处,同样是国土相连的近邻、同样有过痛苦的历史恩怨,但两国仍建立起平稳、正常关系,这来之不易的「情谊」即使在冷战年代双方也守护有加。由不堪入目的对峙,到堪称楷模的包容;整个冷战时期,芬兰参加欧盟,不加入北约,似可视为「经济百分,军事零分」路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俄芬交往。直到今天,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有相当不错的友情。正如中国人所形容,...
发布时间:
2019
-
03
-
30
浏览次数:13
来源:腾讯新闻 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他在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所发挥的领军作用,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敏院士 2019年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15年初,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荣获当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每年评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对于当时已退出一线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的于敏院士,获得这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殊荣,这是对他在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的领军作用的最大褒奖。 中国最快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 众所周知,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一个。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战...
发布时间:
2019
-
01
-
16
浏览次数:598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12月18日文/葛元芬 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刚刚过去,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再次受到关注,除了凭借《拉贝日记》而让人们熟知的约翰·拉贝,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英雄,他帮拉贝同占领南京的日军周旋,他的《罗森报告》向世界揭露了日军暴行,他就是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乔治·罗森。 帮助建南京安全区 1945年9月11日,一个名叫罗森的德国人写信给中国驻美大使,提供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线索。他在信中写道:“写此信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政府能注意到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发现的关于日本侵华的丰富材料……有许多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6月期间我在南京写的报告。”这些《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简称《罗森报告》)后来成了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资料。 《罗森报告》从日本盟国(注:日德两国于1936年11月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名外交官的角度记载了日军对南京的血腥屠城。1937年11月底,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德国驻华大使奥斯卡·陶德曼于11月25日离开南京前往汉口,临行前,他委托政务秘书罗森组建留守班子。陶德曼不愿迎合国内那些纳粹新贵,他没有命令罗森同日军合作,这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罗森同残暴的日军抗...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4
浏览次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