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19日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43期。1927年南昌起义,是我党早期领导发动的三大起义之一,在党史、军史上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甚至连“八一建军节”,也是以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的日子来确定的,作为人民军队创建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5位,分别是周总理、贺老总、叶挺、朱老总以及刘伯承元帅。但这个名单及领导人的排名顺序,却是在1957年、也就是南昌起义30年后才予以确定的。1957年建军节之前,权威的《解放军报》准备刊文庆祝建军30周年,发文前向中央机关提报了一份起义主要领导人的名单。这份名单上,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5位元勋人物,而是仅有4个人:按顺序依次为周总理、朱老总、贺老总以及叶挺将军。名单提报到国务院,周总理看后并不满意,谨慎起见又请朱老总过目。朱老总为人善良厚道,且尊重历史。虽然他在人民军队当中的地位非常高,长期担任总司令这样的职务,但他看了名单后却开诚布公地说:我当时带的教导团一共才500多个人,做的也是后勤辅助工作,不该在那么往前的位置上,应当排在叶挺的后面。朱老总的话讲得简洁朴实,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要“排在叶挺的后面”,实际上就是要排在最后一位的意思,而贺老总的排名应该往前提。朱德没有因为自己是十大元帅之首,就提出占据这份功劳,而是非常实事求是、也非常谦逊地把自己排在了叶挺之后,可以看出老帅的厚重品德。随后...
发布时间:
2022
-
08
-
19
浏览次数:6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2月28日生活里,永远都有两个绕不开的话题:爱情与信仰。如果说:人生最美的是爱情,那么人生最需要敬畏的,则是信仰。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众多有志青年奔赴在寻求救国之法的道路上。有的人,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也有人因爱情和信仰不一致最终分道扬镳。今天提的这对情侣,便是如此。他们一个为军统效力,一个则奔赴延安;政治理想的不同,也注定他们的爱情如昙花,绚烂却短暂。这对情侣,便是沈醉和莫邪。【红色女作家莫邪:爱上特务沈醉,隐瞒身份与其生子】提及“红色女作家”的代表,一定少不了莫邪。原名陈淑媛的她,在鲁迅艺术学院进修时,受鲁迅作品《铸剑》的影响,选择以“莫邪”作为笔名,暗喻要以笔为剑进行抗日。莫邪出生于1918年,生于动荡乱世,便注定在风云涌动间飘荡。莫邪的祖父是缅甸归侨,父亲陈铮是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团长;后因为时局变化,莫邪便跟随父亲从老家福建安溪走出来,在厦门定居。定居厦门的那段日子,莫邪就读于慈勤中学;受革命热潮的影响,她在学校参与了进步刊物《火星》的创刊;可这份选择与父亲的革命立场是不同的,为此父女两人也闹翻。到了1933年,刚刚毕业的莫邪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瞒着家人悄悄来到上海,在南洋华侨创办的《女子月刊》编辑部当记者兼编辑,为了向家人隐瞒自己的行踪,她为自己取名白冰。此时的她只有15岁,但这番独立生活的选择,也让莫邪有机会与一些左翼作家接触,为了文...
发布时间:
2022
-
08
-
19
浏览次数:5
来源:《今日头条》2022年8月3日作为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管在共产党内部,还是在国际上,一直都有很大的声望。但是你知道吗?毛主席当初也曾被边缘化过,在此期间,有个人因力挺毛主席被打压,以至于隐姓埋名改做教书先生。这个人就是罗明,他的行为引发了著名的反“罗明路线”运动。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罗明的经历。罗明投身革命罗明,又名罗善培,字亦平,1901年出生,广东大埔县平原乡岩霞村人。出身贫困,自幼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7岁那年,被卖给养父母,自此离开岩霞村,到了枫朗镇坎下村生活。换了生存环境后,罗明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不过总算有了上学的机会。8岁时养父去世,养家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孱弱的养母身上。由于家中劳动力匮乏,罗明10岁便跟着养母下田劳作。到13岁小学毕业的时候,哪怕成绩很好,碍于家中贫困,依旧没了上学的机会。之后,罗明到枫朗街他五叔的杂货铺当伙计,两年后转到一家当铺做学徒。当铺有个老板常居上海,为了让老家人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经常寄《申报》、《新闻报》等先进书刊回来。这些书刊让罗明打开了新世界,他如一块海绵般,不停地吸收着书本上的知识。每天晚上关了店门后,罗明就拿出这些书刊,在煤油灯的照耀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日积月累,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见识,他都有了长足进步。再加上罗明聪明伶俐,做学徒时勤勤恳恳,让东家很是喜欢,很快就和东家的两个儿子成了朋友。这两人对罗明的向学精神很是钦佩,于...
发布时间:
2022
-
08
-
10
浏览次数:6
来源:《凤凰新闻》2021年12月24日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正像布勒松之于世界纪实摄影一样,沙飞的名字,几乎是中国战地摄影的代名词。这几天有一部热播剧,叫做《理想照耀中国》。剧里每集讲一个革命时期无名英雄的故事,其中一集的主角是位奔赴前线的战地记者,名为方大曾。他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家境优渥,但却没有甘于舒适的生活,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奔赴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在抗日战争中,他带着一台照相机奔赴沙场,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哪里炮火最密集,哪里枪声最猛烈,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发出《绥远的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报道。这让我意识到,以往一提到战地摄影师我们想到的都是外国人,原来我们中国也有类似厉害的人物。而说到这个行业,其实方大曾不是最早的一位,还有一位中国人更具传奇和神秘色彩。这个人叫沙飞。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人呢?因为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正像布勒松之于世界纪实摄影一样,沙飞的名字,几乎是中国战地摄影的代名词。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帕”,因为卡帕曾说过,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毫无疑问,沙飞的相机永远和冲在前线的枪离敌人的距离一样近。他一手创建了著名宣传刊物《晋察冀画报》,为抗日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在他的的镜头下,国人第一次得以窥见一线战场上的画面。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大部分八路军抗日战阵期间的照片,尤其是特别出名的,都是他的...
发布时间:
2022
-
08
-
08
浏览次数:8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6-071941年,贺龙麾下的独立第一旅,进驻陕北绥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在谈话中,毛主席拍了拍旅长高士一的肩膀,问道:“你的事情我早晓得了,这很好嘛。你因为有那么一点历史,在当旅长后有没有人排挤你呀?”“没有,没有,我们新老干部团结得很好,老红军、老干部都很尊重我,照顾我;贺、关首长还专门派了一个分队,把我全家都接到了绥德,我非常感激,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向红军老干部好好学习!”高士一赶忙回答道。毛主席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笑了。“高四爷”要求抗日被搁置毛主席所说的“那么一点历史”,和高士一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高士一出生于河北任丘县,他的父亲经过三四十年的苦心经营,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里拥有4000多亩土地。除此以外,高家还经营着多家工厂和船运码头。所以他们家既是地主,又是商人。在家族四个兄弟中,高士一排行老四,人称“高四爷”。父亲去世之后,四个兄弟就分了家。高士一在老宅北边,搞了个占地500亩的大庄园,取名“高家场”。庄园11套独立院落,被护城河包围,供族人居住。图丨高士一旧照虽然自家生活富裕,但高士一并没有养成富家少爷般的生活习惯,反而从小就喜欢和长工们一起干活,学会了不少劳动技能;同时他酷爱习武,参加少林会学武术,他还略懂中医,经常义务给乡亲们看病。无论是家里的长工,还是附近乡亲们,人人夸这个热心肠的“高四爷”一声好。除此之外,高士...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8
浏览次数:37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17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混血”开国上将叶飞将军的一生,大抵就如这首诗一般。自5岁从菲律宾到中国,到参加领导革命,再到跟华侨家庭断绝一切的音讯,叶飞离开了整整70年之久。在离家的日子里,叶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去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看望生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可惜,直到二老离世,这个愿望也始终未能实现。1989年,75岁的叶飞受到菲律宾参议院主席邀请,终于能够回到家乡看看,可来到父母的坟前扫墓时,这个身着白西装的老人,却早已泪眼模糊……叶飞将军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传奇的故事?他又为何会从菲律宾来到中国参加革命呢?回乡·认祖归宗1918年,5岁的叶飞和哥哥叶启存、父亲叶荪卫,一起登上了从菲律宾开往中国的轮船。当轮船起航之时,三人都还在眺望着岸边,因为那里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无声地流着眼泪,双手不断在胸前划着十字,似是在祈祷。女人叫麦卡尔托,是叶荪卫的妻子,也是叶飞的母亲,一个带有西班牙血统的菲律宾女子。因为家庭条件还算不错,麦卡尔托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独立性很强。15岁时,麦卡尔托爱上了从中国到菲律宾谋生计的叶荪卫,两人冲破了传统习俗和宗教等各方面的阻碍,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很快便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也就是叶启存和叶启亨,叶启亨即叶飞。麦卡尔托对叶飞最为疼爱,时常将他带在身边照顾,给足了他母爱,平时...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8
浏览次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