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思想网站发布时间:2005年3月4日 分析美国国际地位的走向,需要探讨一些方法论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发展规律上看,再强大的国家也迟早要衰落。因此,我们关注的问题不是美国是否会衰落,而是什么时候衰落,其标志是什么,国际地位下降了之后还能不能恢复。美国战略家也不否认美国最终会衰落,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推迟本国的衰落。 其次,需要界定比较的时间参照体。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或者它的兴衰,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去考察,至少也要倒过去看三、五年。比如,如果根据9·11后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得到许多国家的政治、道义以至军事支持,就说美国的实力地位上升了,然后根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美军在伊拉克频遭袭击,就说美国地位要衰落了,容易犯判断上的错误。另外一种参照,就是像美国学者沃勒斯坦那样,总是把现在的美国实力跟二次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半左右的情况比,说美国地位下降了,那样说他就永远正确,不过这种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次,需要对过去美国国际地位的升降做一个回顾,看看我们的判断有没有过什么误差,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误差。如果把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现在的实力地位划出一条曲线,应该是逐步上升的,但其中也有平缓与下降的阶段。比较近的下降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当时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越陷越深,最后被迫忍辱撤军;石油危...
发布时间:
2019
-
01
-
02
浏览次数:15
来源:爱思想网站发布时间:2018年9月5日作者;王缉思、赵建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项根本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其构建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大势所趋,是涵盖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最终形式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是“有形”的,即是囊括地球上所有地区、国家、社会的全方位的人类组织架构。构建的过程应当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及大,由易到难,从想象到实践,从理念到实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球性组织是联合国,其成员包括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联合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还是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全球合作架构?显而易见,这不是在现阶段能够预测和提供答案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从推出理念到建成实体,需要以一个地区合作组织或已经形成的多边国际机制为依托。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提出的长远目标,又是中国责无旁贷的全球责任。提出这个设想,标志着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和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但是,共同体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中国号召、引领与协调,同...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9
浏览次数:120
来源;财经杂志评论发布时间:2012年2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没有定位的问题,而特殊的国内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存在定位的问题。未来中国的定位应当从四个方面思考:第一个定位是综合国力的定位。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中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世界地位。首先,GDP总量排世界第二并不等于国力排名世界第二。中国超过了日本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其次,如果世界上存在国力的排名,那么既然有第二就应该有第三,可是这样排名下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是否需要这样综合国力上的定位,是值得我们学者深思的问题。第二个定位是地缘战略的定位。中国是一个亚洲大国,但是并不代表中国就能够代表亚洲。而且我们领土尚未完全统一,正受到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在战略思想层面,中国也没有必要做到真正是亚洲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我们应该以亚洲为主要依托往西发展,因为中国不仅是东亚大国,也是欧亚大陆最东边的国家,所以西进才是我们地缘战略的合理定位。第三个定位是国家政体的定位。强世功教授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政治分成了几个类型,然而西方传统教科书上并没有精确的分类。即便是同一类伊斯兰国家也非常不统一,巴基斯坦、印尼、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及各有各的特色。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与西方世界有巨大差异,我们是少数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国际社会中的另类,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第四个定位是国际角色的定位。这个...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6
浏览次数:128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12月18日文/葛元芬 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刚刚过去,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再次受到关注,除了凭借《拉贝日记》而让人们熟知的约翰·拉贝,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英雄,他帮拉贝同占领南京的日军周旋,他的《罗森报告》向世界揭露了日军暴行,他就是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乔治·罗森。 帮助建南京安全区 1945年9月11日,一个名叫罗森的德国人写信给中国驻美大使,提供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线索。他在信中写道:“写此信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政府能注意到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发现的关于日本侵华的丰富材料……有许多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6月期间我在南京写的报告。”这些《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简称《罗森报告》)后来成了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资料。 《罗森报告》从日本盟国(注:日德两国于1936年11月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名外交官的角度记载了日军对南京的血腥屠城。1937年11月底,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德国驻华大使奥斯卡·陶德曼于11月25日离开南京前往汉口,临行前,他委托政务秘书罗森组建留守班子。陶德曼不愿迎合国内那些纳粹新贵,他没有命令罗森同日军合作,这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罗森同残暴的日军抗...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4
浏览次数:51
来源:爱思想网站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6日世界政治进入新阶段,未来难以预料赵灵敏:前一段时间您有一篇文章认为“世界政治进入新阶段”,并总结出这个新阶段的四个特征: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合流并同时上升,威权主义和强人政治回潮,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战争危险冒头,技术创新是双刃剑,这些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您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王缉思:目前世界政治中的分化和分裂,是由两方面的长期因素造成的。第一个因素是经济不平等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若干非洲国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0至500美元;最富裕的国家如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贫穷国家的100多倍。同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000美元的美国,近年来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新兴大国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缩小,但新兴国家同后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在拉大,造成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一些资料显示,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国家内部,现阶段全球范围的经济不平等,达到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加剧世界各国政治分化、分裂的第二个长期因素,是全球范围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社会认同的重新组合。当今世界上有3亿以上人...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2
浏览次数:200
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日本时报》网站11月17日刊文称,德国前总理警告不要妖魔化中国,称中德两个经济大国应密切合作。 文章称,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参与德国有关对华关系的辩论,警告柏林不要妖魔化北京。他还表示,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威胁,中德两个经济大国应加强合作。 文章称,施罗德反击了席卷西方各国的对中国的怀疑浪潮。他说:“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盟友是谁,谁拥有类似的利益。当然我就想到中国”。“那些受到来自美国的冲突影响的国家必须走得更近。我们不能卷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 文章指出,尽管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此间的产业界一直仍对中国感到不安。 文章称,对中国在欧洲的收购的担忧正在加剧。预计德国很快将降低审查外国投资的门槛。在布鲁塞尔,欧盟成员国即将敲定一项协议,以确保对此类协议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文章指出,施罗德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称中国投资者比美国“蝗虫”可取。“蝗虫”是他的党内同僚杜撰的词语,用来形容美国的私募股权公司和激进的对冲基金。他反对将中国通信企业排除在德国下一代移动网络建设之外。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以安全为由实施了此类禁令,柏林的一些人也在推动采取类似行动。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0
浏览次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