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彦山学堂

News
关于彦山学堂

自序

日期: 2014-04-29
浏览次数: 1581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一生最幸福的时光。韩山师专求学,云南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校园里充满阳光。风风雨雨已经过去,窗外事依然关心,但终日只听读书声。

  牵强说,韩山书院有千年历史。无论如何,韩师成立于一九○三年,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学堂。七八级学生进校时,只算上中专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后来才改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老师大部分从汕头、潮州高级中学优秀语文老师抽调。我永远怀念和感谢博学而谦逊、诚恳又认真的陈哨光、钟文光、邱永平、张惠璋、王永鑫、陈友德、丁新伟及其他老师;还有潮汕地区老牌“右派”才子,“平反”返回教育岗位的吴颖老师和罗英凤老师。这批老教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使七八级中文专业的韩师学生有扎实的文字语言基础,又有治学治史的良好学风。我们还感激关爱学生、爱才惜才的蔡育兴校长和黄宇智教务长。他们为提升韩师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做出最大努力,我和黄志鸿同学都深受教益。

  《彦山文稿》收集了在韩师和云大读书时部分作业和习作。《文稿》第一部份,散文“雨” 与“云”是青春骊歌,慢板,挽着逝去黑梦游魂长长的影子,也投射年青生命对知识追求的意志和信念。小说“啊,小牛”是农场知青生活的速写和内心世界的诉求,小牛的命运也是老一辈农民与新型农民的共同命运。《妈妈的眼睛》是四篇母爱系列短小说之一,其他三篇手稿已丢失。

  《文稿》又收入四篇文学评论。女作家张洁《爱是不能忘的》和《捡麦穗》是名噪一时的作品,我也喜欢,于是写了《她敞开心灵的窗户》这篇评论,也是读韩师时的处女作。陈哨光老师和吴颖老师比较赏识,破格发表在《韩师学报》。《感情的河流》也是与黄志鸿同学合作,对茹志鹃、谌容、张洁、张抗抗四位女作家当时部分作品进行艺术分析,把“感情”作为线眼和关键词,试图从四位女作家作品搜刮“案例”,以证明她们遵循“艺术就是感情”进行文学实践。有一位学友批评我们“窗户”里没点灯,“河流”不流动,只是列出文学评论新八股检出作品案例“倒贴”标签。我很佩服他的批评,以后宁缺也不滥写这类文章。虽然如此,黄宇智老师仍对我俩给予支持鼓励,特别批准我们可以直接进入教师资料室翻阅资料和杂志。

  《“惊梦”的心理艺术构成》写于一九八一年五·四青年节,古典文学研究引入了心理学分析,在当时算是新意,中山大学中文系“新辈批评家”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波动”人物艺术欣赏》是倾注心血写成。一九八一年春,《长江文艺》刊出诗人北岛于文革后期写成的小说《波动》。我读过《波动》的油印本,也一直想写评论。看到铅印本,激动不已,相信文学的春天真正来临。于是,挑出《波动》肖凌、白华、林东平、林媛媛、杨讯五个人物进行社会学和心理学剖析。为了与《波动》的艺术语言保持一致,我尽量用散文式的叙述,向读者简洁介绍小说五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次文学尝试。很遗憾,北岛的作品被认为“不合时宜”而排斥,编辑部老师写了长长的信解释。我一直感激这位素不谋面的老师。这次《文稿》结集,“昔日黄花”才能面世。

  《文稿》还收集七篇已公开发表的“红楼梦人物艺术谈”。吴颖老师自学成才,解放前参加共产党游击队,进城后在报社工作,又转到中学教书。五十年代研究魏晋文学颇有成就,又涉猎鲁迅研究和红楼梦研究。反右时打成潮汕地区四大文人右派,经历坎坷仍不坠青云之志。他一直坚持“红学”就是“人学”的观点和原则。在他提议和指导下,我和黄志鸿同学反复研读“红楼”和“红学”各派文章,多次与吴老师一起剖析大观园人物心理。当我们二人分头执笔又互为修改写成十二篇人物谈后,吴老师进行学术把关,提出最后修改意见。没有吴老师,就没有我们这批文字成果。发表的七篇,由我执笔五篇,黄志鸿同学执笔二篇。非常可惜,未发表的五篇手稿(其中两篇由我执笔)已遗失。

  《文稿》第四部分收集鲁迅研究五篇文章。《“阿Q正传”艺术札记》写成于韩师读书时,它奠定我考上云大中文系鲁迅研究专业研究生的前期基础。《鲁迅美学意识刍议》其实是中文系研究生公共课美学研究的作业。我运用赵仲牧老师美学理论模式,对鲁迅有关美的本质、美与真、善、审美个性化等问题的见解进行阐述和分析。导师蒙树宏教授、赵仲牧教授和《汕头大学学报》主编吴颖先生都鼓励和肯定。《鲁迅的怀疑精神与证伪的逻辑思想》发表在“云大研究论坛”。在云大的幸运除有一大批中文系的良师如蒙树宏、全振寰、张文勋、赵仲牧、李子贤等老教授外,还有42位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同学作为益友。当年云大,多学科交流成为常态,研究生同学经常为其他专业的师兄弟开讲座,我也是《云大研究论坛》的编辑之一。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熟悉彼此音容笑貌,特别亲切熟络的有古文论专业施惟达、张国庆、国际关系专业的肖宪、蔡丹、陈江、经济专业的杨春学、胡伏云、赖坤红、物理系的李晓川、郭震宇、宋红江等。云大八三级研究生博雅通识现象已成为改革开放早期教育改革模式的特别案例。《鲁迅与胡适》是硕士学位论文。这篇论文倾注了二位导师蒙树宏教授与全振寰教授的大量心血。从选题到定位,从选材到篇章布局,我一直感激二位老师对我的宽容与鼓励。在当时,胡适还是学术禁区,我多少还忽略了导师另外的担心。因为我是他们第一个研究生弟子,除了毕业答辩,授学位权当时还得依仗华中师范学院。我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通过香港家人寄来台湾出版的《胡适全集》,因此,我对胡适的评价相对也比较客观和全面。后来,论文寄给《文学评论》的刘再复老师。本来打算摘要发表,又因“风向吹冷”,不了了之。过了几年,深圳大学学报发表了论文的一部分。说来惭愧,1986年毕业后因特殊原因前往香港从事其他工作,《鲁迅与胡适》一文成了我文学专业的“绝唱”。食言于恩师,这辈子已无法写成新观念的《鲁迅传》。作为救赎,去年在母校给年轻学子重讲《鲁迅与他的影子——读“孤独者”》,多少又讲述自己对鲁迅人生与心理另外的理解和认识。

  《文稿》最后有二个附录。附录(1)收集近年记忆或纪念几位恩师写的文章。文章不长,但思念与感恩深长。附录(2)附上十多年来在香港陆续写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评论文章结集成书,即《香港第三只眼睛——十年挑灯看剑》及《香港第三只眼睛——龙年吹角连营》二书的目录。这二本书的序言、自序及后记也再次全文附上。它们与《文稿》收集的文学类文字有点“风牛马两不相及”,但,总算把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把一位七、八十年代韩师与云大学子思想心路串联在一起。

  《文稿》的序言请韩师老同学钟海帆君赐笔,他了解我和我的文字。我也了解他,特别喜欢他的小说“那不知名的小河”。于是,“不知名的小河”也附录在《文稿》第一部分之后。

  潮汕先贤郭之奇,明朝后期进士,一生忠精报国,毁家卖产捐军费,在南明风雨飘摇之际领导抗战十九年,官至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后在广西抗清遭出卖被捕,宁死不屈被杀害。他留下诗篇无数,我喜欢他为人为文二句诗:“山低峰让月,舟小水亲人。”前广东省书记林若先生极为推崇,墨宝题之于韩山师院前面的广济桥上。我想,这二句诗也是韩师母校的写照。

  在云南大学,体验到“会泽百家,致公天下”的胸襟和理念。会泽院的石阶,留下多少云大先贤学人的脚印,唐敬尧、熊庆来、费孝通、楚图南、李广田,……。映秋院致公堂畔,刘文典、闻一多、李公朴……这些痛苦而幸福的灵魂都拖着长长的身影。

  韩师与云大是我们心灵的家园。谨此,把当年青年学子的《文稿》献给母校,献给中文系前辈学者和所有老师,献给七八级老同学和八三级研究生校友。

  我要文学归队,《海角》、《天涯》、《原乡》三部曲正构思创作中。希望,能给历史和社会留下某些人群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时间与空间中留下一些波动的象形字。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8 - 04 - 20
蒙树宏先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为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理事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19年3月5日的清晨,蒙树宏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彦山学堂》特开辟《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专栏,以纪念蒙树宏先生,同时也纪念云南大学中文系和韩山师院一些恩师、先师。另外,蒙树宏老师的《鲁迅年谱稿》、《学鲁文存》与《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也登入《彦山学堂》网站,供有心向学的学子参考。
2016 - 07 - 06
——彦山一、配合国家新海洋发展战略,香港一定要做世界航运中心,一定要做串联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大中心,而不是单纯考虑本港货柜车司机利益和第几号几号码头利益的地区物流中心。从国际性重量级大船队的建立与管理,到五大洲国际港口码头的联盟与合作,从大资金大计划的参与到各种大海洋大航运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香港可以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基地之一。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地理优势,无论是资金统筹还是人才优势,香港绝对超越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湛江,甚至超过高雄、新加坡。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后天因素,也成为补充大陆国企某些先天的不足,有条件成为中国新的海洋大战略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军。二、香港应该也是化南海危机为商机的推动者 无论是南海石油的开发利用,还是建设世界性、地区性邮轮中心,或是南海风光旅游、科学考察旅游,香港都可以扮演一...
2015 - 01 - 21
国运、家运,也成了人的命运。跟新中国一起诞生,娘胎里就有公平、正义、科学、民主的基因。“文革”已成过去,苦难与伤痕不敢忘却。少年苦力,裤袋揣着《西方哲学简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