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防卫省决定花五年时间建立自卫队第一支太空部队,并已经向美国政府通报了构思。日本毫不掩饰此计划旨在牵制中国,也期望在被称为海陆空之外“第四战场”的太空与美国加强合作。日本太空军的建立,与近年来挖空心思逐步修改“和平宪法”,突破以往的限制向海外派兵,假借与美、澳、菲等国结盟而伺机变相拥有战争权的所谓“集体自卫权”一脉相承,本质都是为恢复日本军国主义铺路。日本为摆脱二战战败国地位,不断否定日本战争罪恶历史,为侵华战犯招魂,为“玉碎”炮灰讴歌,甚者在南京惨案三十万受难者和数十万慰安妇问题上可耻狡辩和翻案。这一切,日本历代大多数政府特别是安倍内阁,反面教育了中国民众:甲午海战120年来,日本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今后的日本,仍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中日是否必有一战?这是中日两国民众心中最大的悬念。部分日本民众出自于对中国崛起以后是否对日复仇心存不安。另外,更有部分日本人及狂热的皇民,执着认为六十九年前日本不是败在中国手下,现在的中国也不外是四分五裂的卑劣民族。如果中日战火重燃,中国将再一次被日本新皇军打个稀巴烂。日本的战犯遗族们,如石原莞二之子石原慎太郎、吉田茂的外孙麻生太郎、岸信介的外孙安倍晋三都准备热情拥抱战争。石原慎太郎一直认为:“和平是美好的,但和平却对民族主义有负面影响,过去60年的和平中,日本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坚强的意志”。
我是一个厌日分子,在铁的历史事实中看到太多关于日本弃义背信,恩将仇报,凶残杀戮和阴谋恶毒的案例。中国人半欣赏半批评犹太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大爱大恨文化,但思想上还是有许多儒家宽恕以及以德报怨的基因。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牺牲了三千万同胞的生命,经历十多年苦难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最后胜利,却放弃对日战争索赔。中国不但没有占领日本一寸土地,反而自己的属国琉球(冲绳)仍再次被美国“送还”日本统治,甚至连自古以来固有领土钓鱼岛,还继续被日本强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悲哀是现在已经“够强大”、“立场够硬”的中国政府,仅是要求“日本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存在争论”。当我们忧心忡忡地看着日本向右转的战略,却听到这样的官方语言:“如果日本不挑事不惹事”,“中国还是坚持中日友好的基本策略”。
是的,我理解我们同胞和我们政府对和平的渴求和珍惜,我也担心有一天夕阳下的草地,奔跑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嬉玩,而是像电影里及现实中的中东、北非、乌克兰的孩子们一样命运,战争乌云下只有哭泣和死亡。
是的,现在的中国不是120年前的满清,也不是70多年前分裂陷于内战的中国,我们也在强军,也在备战,也在大规模军演。几年前中国空军上校戴旭曾这么说:和日本的较量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在伐谋伐交的国家层面上进行,做得好,可使“战争”避免消落到军队和民众参与的伐兵伐城的地步。做得不好,下一代又将踏进血海。所以,为了反制日本的战争阴谋和捣鬼,我们必须认清中日未来战争的本质和危险,并且做出新的反战争战略思考,给日本划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六十九年前,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向中、美、苏等国投降。二战结束后,在美国指导下制订限制交战权的和平宪法,中国政府才放弃对日战争索赔,又缔结了中日友好条约。中国政府不能被动消极地看日本一步一步阉割和平宪法的精神和内容,只停留在空洞的抗议谴责。中国政府和人民要明确警告:如果日本最终修改和平宪法和否认侵华历史,中国将废除中日友好条约。同时恢复对日战争索赔,并协助民间索赔。假设日本挑衅引发中日重新开战,中国不能被“局部”战争所局限,而必须倾尽全力使日本无力抵抗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在钓鱼岛互为开炮,我们必须在东京开展“斩首”行动。日本军人也非常信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教条:“如果要以战争作为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使敌人真正无力抵抗或陷入势将无力抵抗的地步”。那时,中日战争将是前世纪甲午海战和上世纪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的反击和抗战的延续。战争的结局必须是使日本五百年后都无法重新复兴。
二、日本有先发制人的军事传统,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奇袭珍珠港都是历史明证。中国政府和人民时刻警惕日本变相的核装备和核武器。如果日本真正拥核武,中国政府应宣布原来对其他国家许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不适用于日本。同时,当日本接近正式拥有核武之际,美国的劝阻也失效之时,中国绝对有自卫的权利和避免地区与世界核战争的责任和义务,对日本的核装置和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摧毁。
武者,止戈也。克劳塞维茨说的好,像中日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正是最有害的”
在甲午惨败120周年之时,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回顾河山破碎,亿万同胞家破人亡,反思中国以德报怨却换来姑息养奸之后果,不胜感慨,无限嘘唏。欣慰者,习主席清腐强兵,“能打仗,打胜仗”深入军心。现代曹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附件:曹刿论战
彦山
写于日本宣布投降六十九周年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