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以同情和钦佩的心情,赞扬了在《红楼梦》大观园中备受压迫而又不断反抗的女奴——晴雯。她身为奴婢,但她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从不听从主子的奴役、不任由主子的践踏,处处维护着人的尊严。文章以晴雯和大观园里的奴婢作比,尤其是与袭人作比较,显示了晴雯具有不同于其他女奴的特点:聪明、勇敢、正直、坦率、倔强、自尊、自重。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晴雯死于封建专制的压力下,她的死,是对封建专制势力的控诉。在《红楼梦》的诗赋中,曹雪芹以血和泪写成的最动人心魄的一首,恐怕就是《芙蓉女儿诔》了。这篇用悲愤的感情,动人的响往,神奇的想象,优美的文章写成的祭文,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震撼着许多读者的心。但这篇祭文所讴歌和赞美的那个“芙蓉女儿”,既不是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不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任何一位候门闺秀,却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奴隶——晴雯。是的,晴雯,尽管她只是一位地位卑贱的女奴婢,她却以美好的灵魂,倔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红搂梦》的众“女儿星”中,放射出分外灿烂夺目的光彩。……命运对晴雯特别冷酷残忍,她一生下来就是不幸:“不...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849
毡帽下的灵魂阿Q戴的是乡下农民载的那种毡帽,“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从重视细节的真实和注意人物形象的准确这个角度,鲁迅这样说。但是,阿Q所以是阿Q,还在于毡帽下藏着一个受创伤、被扭曲的灵魂。阿Q,孤苦伶仃,住在土谷祠,年约三十,戴黑毡帽,披破夹袄,瘦小而很能干活。他在未庄打短工,受剥削、压迫,常挨饿,又常遭人们的嘲笑和凌辱。屈辱的生活使他痛苦,想反抗但绝对的无能为力。他因为自己是男人,所以值得自豪,应该轻视女人;因为自己有辫子,所以值得骄傲,应该看不起没有辫子的假洋鬼子。无知也带来自负、固执、保守,阿Q因而鄙薄城里人。被强者欺侮的人,回过头要欺侮更弱者,所以阿Q也有流氓习气。他的命运是:打短工,想与女佣谈恋爱,被老爷痛打驱逐,沦为小偷;后来又向往“革命”,但辛亥革命一不彻底,二不发动农民,所以不准阿Q“革命”。他的结局是被诬为大盗,枪毙伏法。如果作者对人物仅仅这样概括、描写,也应该说已经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受压迫受侮辱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来。但鲁迅没有停留于此,他继续开掘,提炼,进一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终于发现,除了脱去阿Q的黑毡帽会露出一条黄色的小辫子外,揭开破夹袄,瘦削的身躯包裹的是阿Q的灵魂—&mdash...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886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孤独者》写毕于一九二五年十月,是《彷徨》里篇幅最长的小说。它以送殓开始,又以送殓告终。主人公魏连殳强烈的生存欲望与有意识的死亡动机对立而并存。小说通过“我”,目击了整个过程并做了见证。小说不单纯是“我”的自叙。它夹着魏连殳的自叙和独白,两个层次的自叙互相阐明。这不仅是为了使作品的叙述结构立体化,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两种心理投影互相对照映衬。鲁迅整个复杂情绪就是通过这样巧妙构思来予以暗示的。以魏连殳和“我”为两极对应存在的心理空间,产生一种激情与理解的张力。魏连殳和“我”是鲁迅一分为二的影子;小说主要人物又是合二而一的灵魂。他既是在行动,又是在观察自己的行动,既是在感觉,又是在观察自己的感觉;既是在批判客观世界,又是在批判主观世界。小说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给人悬念而不是冲击的感觉。散文节奏和反抒情的冷峻笔调,使人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一时的惊讶。鲁迅的激情似冰如火,又冷又热。他用爱和恨进行思考。我们可以在魏连殳和“我”二个形象的叠影中看到他的态度。魏连殳作为一个典型人物。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严...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865
导师:赵仲牧教授鲁迅不是美学家;他没有留给我们系统的美学论述,更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但是,鲁迅对美学有相当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鲁迅的美学观,而是试图运用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模式,就鲁迅的有关美的本质,美与真、善等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审美的个性化三个问题的见解,进行一些阐述和分析,并顺便对当前某些有代表性的论点和论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尝试。如果有错误,也希望能为今后问题的正确理解起一点“问难”的作用。一、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包含美的根源和美的性质二大问题。美的根源是美学的迷宫。鲁迅没有抛出直接带出迷宫的线团。我们只能从侧面,从其他角度去寻根探源。按中国美学界以往最占上风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存在,一种客观的实体。所以。过去许多文章认为鲁迅也一定有这样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并颇费心思进行引证。不久前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对于自然物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性格,它的美与丑是不以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鲁迅的认识是明朗的。鲁迅说:‘完美的苍蝇也终竞不过是苍蝇。(《华盖集·战士和苍蝇》)苍蝇是丑的,就是丑的,不会因美感畸形的人说它完美而变成完美。他还说:“偶然看看文学家的名文,说是秋花为之惨...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772
导师:蒙树宏教授鲁迅是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作武器,无情地“撕去旧社会的假面”的伟大战士。他揭去历史的伪饰,戳穿现实的西洋镜,刺透敌人的心窝,挖出国民劣根性,揭示人的灵魂深处的秘密——善的和恶的。鲁迅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有独胜一筹的思想方法。这里,仅就他的怀疑精神和证伪的逻辑思想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一)怀疑,是探索真理的开始,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鲁迅早年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又熟谙科学史,头脑中奠定了某些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怀疑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其中之一。他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早期短著作中,都以赞许语气谈到西方古代和近代科学家大胆怀疑的精神,“叩古人所未知”,否定各种陈旧学说,进而创立新学说。鲁迅举一例:物种不变说长期占据人们头脑,到了十七、十八世纪,生物学家对不变说“疑团”丛生。“不变之说,遂不足久餍学者之心也,十八世纪后叶,已多欲以自然释其疑问”。由于此,才有后来的“达尔文《物种由来》成,举世震动,盖生物学界之光明,扫群疑于一说之下者也。&r...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882
导师:蒙树宏教授 金振寰教授一、绪论鲁迅与胡适都是五四时代的先进分子,也是新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到了五四前后是一个断层时期。形成断层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西方近代文化大量地全面地涌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早自鸦片战争以前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寻觅真理,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计以制夷”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表明他们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维新派严复提出“中西古今”说,他把西方哲学、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引进中国,力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严复不仅着眼近代中西文化的空间差别。而且也正视历史时间差别。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大无畏的决裂的态度。缺乏批判否定的历史精神。袁世凯垮台后,中国的专制政治出现松动涣散期;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才大规模形成,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鲁迅与胡适,和一切五四优秀知识分子一样,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新觉醒的理性光芒。他们都面向世界,对民族整体思想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彻底的批判。如果说,林则徐、魏源等是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严复、梁启超等是新文化的启蒙思想...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2
浏览次数:916